“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挺能个儿的,能控制体重能减肥,还戒了烟。小时候特别讨厌大人说什么‘你只有学会克制自己才能获得更大的自由’。那时候觉得是在骗我,慢慢长大了才发现这句话是真理。”他的声音有时会放得慢一些,像是要一个字一个字确定所要说的话。“让自己不自在的不是自我想象的枷锁而是欲望,因为自己的欲望在无限制地膨胀,才会觉得自我被束缚了。如果你在一个壳里,你把自己放得很大,这个看上去就太小了,所以就得把自己的身体变得无限小,反而觉得空间无限大。” 如果图书馆里可以吃东西,你会带啥? 面包吧?不太会打扰到别人,吃别的食物容易有声音。 你会怎么形容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餐? 以前唱歌厅,挣得也少,每回下了班无论天热天冷都在路边摊吃卤煮火烧或者是褡裢火烧,那时候的感觉就是特别知足。 美食在你的旅程中会占多大比例? 不管在山里还是海边,路边随手买了什么,反而觉得美味。云南和江浙一带会有卖豆制食品的小店,夫妇两人悉心经营,孩子在周围玩闹着,就总会让人想进去坐坐,寻找旅途中安定的感受。 这算是你说的“做平常人,吃平常饭”的身体力行吗? 做人要有一颗平常心,吃饭要吃平常饭,平是不执念,常是经常,能生与死以平常看待,就是一颗平常心。 “大器晚成”这种词,其实有点成败论英雄的意思:成了,自然有资格感怀人生感谢每一段挫折;没成?那根本就不是讨论对象。在成名后回顾吴秀波40岁前的人生,颠沛跌宕如长篇魔幻现实小说:文工团、走穴、开餐厅、酒吧、美容院、倒腾服装、外汇、做经纪人……一直到做演员,才好像找到了那一个萝卜的一个坑。 中国社会变化最为剧烈的三十年,一个60年代生人所能经历的动荡,吴秀波一一准确同步,但反应好似总比同龄人滞后一点:人家风风火火争上游的时候,他在纵情欢笑约会女孩;人家结婚生子奔事业,他还在摸索自己到底该干嘛;人家平心静气接受平庸人生了,他像光一样划开天幕;终于挨到爆出个万字众人抱拳的江湖地位了,他又开始走心了。 “督促我两个孩子好好吃饭时候会奇怪一下,觉得他们比我那会儿脑子清楚多了,说什么都听得明白——现在想起来,我小时候十个不走脑子的孩子。”从小学起就吃食堂,初中之后就一直在外闯荡,家常饭吃得少,温暖就是一碗街边的卤煮火烧。“年轻时比较热衷于聚众,吃饭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与满足,交更多的朋友,去更好吃的餐馆,把这种快乐放大再放大,把吃饭变成狂欢和尽兴的事。后来交女朋友,吃饭就变成了具有仪式感和沟通的过程。到现在这个年龄段比起吃饭更愿意请朋友喝茶,工作时候在剧组就是几百号人拿着盒饭,能在好天气下吃。吃饭,就是安定地吃碗家常饭。” 说话间,来吃午餐的人渐渐多起来,互相间亲昵地交谈,独坐一隅的人也不以为意,静静一杯咖啡,书页翻得哗哗响。“我在澳洲时候也进过这样的书吧。小店中放着好多书,前店作着各种各样的素食,中间是过道,边上有作为可以吃东西看书。后面是个小超市,临窗有两张桌子,坐在那多半是老人,年轻人多坐在里面,还有居家的人在小超市里选购商品,这样的环境让人觉得旅途中也有安居的感觉。” 吴秀波说,没准他老了以后会再开一家小店。随便卖点儿吃的,就跟陌生人或者背包客聊聊天儿。“一般年轻人都梦想着自己能开一家小店,每天早起开门晚上关门,对着客人迎来送往,喜欢客人夸奖自己的食品,但是我一直没能得以实现。也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心浮气躁,也没有特别准确的服务意识……说不定老了会好点儿?” “那倒不是。我一直觉得做菜属于艺术范畴,绘画是一种视觉上感受的想象,音乐是一种听觉感受的想象,而食物就是味觉感受的想象,我觉得很多大厨都是艺术家。我自己本身不是一个好厨子,因为好厨子是不品尝的,我动不动就想尝尝(笑)!” 所以要是有朝一日,你走进小胡同里一家门面就透出“我不起眼”“爱理不理”的小店,店主大叔一副气派俨然地样子推荐你尝尝今天的芹菜炒熏干,不妨一试——因为很可能之前他都尝过好几盘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