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教教我们以忍辱窍门,对治瞋心;然而全部「忍」字心上一把刀,当人忍受窘境时,如同刀刃剌心,其灾祸当,若非有相等之涵养,其实是无法忍受。以是要对治瞋心,必先对情面凡间,看得淡,放得下,然后才气以忍辱对治瞋恨心。故《六波罗蜜经》中教人:「了瞋恚心,诸苦所因,知行安忍,万行基础。若人恶骂,当观此声,如同谷响;若被打时,当知此身,如同镜像:若遭诋毁,当观此身,如同虚空,不该加报;若遇赞誉,当观自身性,无我慢不高举;若得传颂叹,当观心性,原来空寂,不生欣慰;若被讥嫌,当观良心,性离怖畏,不生忧感;若遇苦时,当观法性,本无逼忍,不见苦相:若爱乐时,当观实性,常住稳固,无苦乐相。」 此段经文,声名白释教的忍辱窍门,不单是对治人瞋心的灵药,亦是节制情面感喜怒哀乐的枢扭。学佛人当然要忍,平凡人也要忍,如《佛遗教经》中说:「忍辱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欣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伶俐人也。」释教人观顺逆之境,如幻不实,窘境当然要忍,顺境亦应该忍,不为物喜,不为己悲,云云的话,人我长短得失又何足谋略?假如人与人之间的瞋恨心都消除了,那么社会上的各种纠纷与斗争,天然就会镌汰以致于消散。 我们都知道,释教有一位弥勒菩萨化身的布袋僧人,他对全部人都是满心的欢欣与海涵:「面前都是有缘人,相见相亲,怎不满腔欢欣?世上尽多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海涵。」「大肚海涵,忍凡间难忍之事,笑口常开,笑全国好笑之人。」只要我们能进修弥勒菩萨的宽解、大量与海涵,天然就可以对治心田瞋恨重病,促进生理康健,精力愉悦、爽朗。 (三)以伶俐对治愚痴 痴,又名愚痴、无明。《唯识论》云:「于诸事理,迷闇为性,能障无痴,统统杂染所依为业。」人因为心田疑惑蒙昧,不明事理实情,因名无明,又名蒙昧。人因蒙昧,以幻为有,以假作真,加上贪婪的追求,瞋心的激动,使本身在不自觉的愚痴蒙昧心态中,作出杀、盗、淫、妄等各种恶败举动,形成恶业的种子,甚至招来无量存亡的苦果,以是愚痴,实是存亡基础。 讲到「认假作真」,佛经中有一寓言故事: 以前有一对年轻佳偶,很是富有,很是恩爱,成天饮酒作乐,家中所储蓄的琼浆,皆以大缸盛载。有一天、佣人不在,丈夫命老婆去取酒,当她轻轻揭开缸盖,正想取酒时,竟然大吓一跳,继而醋性大发,跑到丈夫跟前痛骂:「你这个假情假义的人,竟然敢瞒着我,藏着一个年青貌美的贱姑娘,现在被我撞见了,枉我对您痴心一片!你怎么对得起我呢?」 丈夫面临着平常温柔关心,目前溘然变得凶暴阴险的老婆,感到很是的嗟异,唯有好言相劝,盘查原委;老婆说:「你还想诡辩,不信本身去打开酒缸盖看看!」昔时轻大亨打开酒缸一望,不觉勃然震怒,跑回房中,高声喝骂:「你这不知耻辱的贱人,竟然背着我保藏年轻夫君在家中,还敢含沙射影!」 合法这一对恩爱伉俪,争吵不休,势同水火,相互指责,各执己见之时。碰巧泛泛受其扶养的婆罗门教徒进来了,望见伉俪正在相互求全谴责,问知原由,走去看个毕竟,这时缸中呈现一个婆罗门教徒,此人觉得大亨另结新交,扶养别人,于是悻悻然就分开了。最后,来了一位比丘,查知他们佳偶争吵的缘故起因,走到酒缸一看,内里又呈现一个比丘的影子──原本是假相在作祟! 于是叫伉俪俩随他走入厨房,由他主持公平,办理题目。当各人来到缸边,比丘即说:「世上愚痴的人,不知统统幻有,认假作真,平地刮风浪,烦恼无尽;因为你俩,误将缸中影子作为真实,甚至相互误会,相互指责,此刻统统争吵皆可以平息了。」说完,取石击缸,滴酒不存,统统幻影,亦随之消散。这时年轻的佳偶,刚刚大白到被本身的影子作弄,认假作真,甚至无风起浪,激发争端,徒生烦恼,其实是不值得啊! 这故事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比方,众生因为无明烦恼的障蔽,不知真心,妄执真心影子的假我,觉得真实,遂起贪瞋之心,造杀、盗、淫、妄等恶业,由业感果,因果轮回,存亡不已,苦恼无量。佛法的般若伶俐,不单了悟诸法缘起性空,就连此不生不灭的诸法空性,亦不执着,令人彻底没落无明,隔离烦恼。最后体悟「无明实性即佛性,变幻空身即法身」,而证同佛道,到达「烦恼即菩提,存亡即涅盘」的地步。云云的话,何止生理康健,并且统统举动,无不公道,无不合道。 二、「借假修真」──学佛应具有康健的体魄 另一方面,释教以为「人身可贵」,应倍加珍惜。若病痛缠身,即无法定心修道,成绩弘法利生的奇迹,身后还也许堕入牲畜、饿鬼、地狱三恶道而失去人身。以是学佛人要依附这个四大假合的身材,好好地去修行,所谓「借假修真」,学佛之人就应该具有康健的体魄。 影响身材康健的身分许多,首要有如下几大方面: 一、外感风寒、内伤湿热等引起的四大不调。 二、负面情感引起的心理杂乱,如瞋恨、哀愁等。故《法句经》云:「恶生于心,还自坏形,如铁生垢,反食其身。」 三、由贪、瞋、痴等烦恼导致的不良举动和糊口风俗,如饮食不节、太过疲惫、贪淫无度、酗酒等。同经又说:「贪淫致老,瞋恚致病,愚痴致死,除三得道。」 四、由已往和此刻所造杀生、奸骗、诓骗等恶业而感召的顽疾。 五、坐禅本可有益身心,但若调理不妥,也易走火入魔,得诸“禅病”。针对上述致病身分,释教形成了一整套医疗保健的头脑和要领。 释教医病的重点是治心病。由于病从身生,身由业起,业唯心造,可贴心为病本。以是治病当治本,若能通过闻法、诵经、持戒、坐禅等要领自净其心,则疾病难侵,和乐安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