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同我们脱离他人杀害之苦、获得救护后的身心安宁、心情快乐一般,动物亦由于脱离他人杀害之苦而获得无比之快乐。因此我们主要是为了让其他众生离开被杀之身苦心忧,令它们获得身安心悦而进行放生。 (二)加行 所谓加行,就是为了放生而作的预备工作,比如规划放生地点及购买生命等。 假如具备了上文所提的意乐--悲心,那么放生前有很多细节我们便自然而然会去关注了。 当然,放生光有慈悲心还不够,还须具有相应的知识和智慧才行。 在采购放生物命上,采取不预定、不定时、不定点的形式;我们还要对不同物命的生活习性有所了知,放到适合它们生存的环境中。例如静水与动水动物、热带与寒带动物不能混,淡水与咸水动物不能混,具有攻击性的肉食性水族动物不能放在狭小水域,或者原来不曾有此种外来物种的区域,否则会造成其他物种的灭绝性伤害。这样,方才圆满地完成救护生命的善业。 我们要随缘刀下救生,因此在放生物命的种类选择上,主要有如下原则:非被宰杀类(观赏类宠物类等等)不放;多放野生的本地物种;放生命力强的物种;对破坏生态环境、不适合放生环境、不适应季节的生命则慎重放生。 五、放生的正行什么叫放生的正行? 例如,在购买水族众生之后,亲自将所买众生放回水域的过程。以此类推。 在具备了放生的意乐并调整动机之后,放生时我们一定会用轻柔的动作来对待每一个生命,而不是抓起来就摔倒水里。也不会嫌弃所放生命的腥臭和肮脏,不会挑选自己比较喜欢的生命去放,而那些比较“恶心”、“丑陋”的生命就避开让他人去放--一切生命,没有不可爱的。 正行所作是否为慈悲所摄,同样取决于意乐动机是否是出于悲心。意乐犹如种子,加行犹如花,正行则是果。慈悲的种子开出的必是慈悲的花,结出的又必是慈悲的果实。放的过程中尽量大声诵念佛菩萨名号,让所放众生能够听闻到。 在放生完毕之后,一定不要马上离开,而是停留一段时间,观察有没有人来捕捉,所放生命是否安全。若有人捕捉的话,可随缘向他们善巧说明放生的功德利益。 六、放生的回向 回向与发愿的不同之处在于有没有所造之善根所摄持,发愿通常在作善之前,回向在作善之后,希愿所作善根得到某种果报。有究竟的,例如成佛,有暂时的,例如下世获人天身、此世自己或亲友无病长寿,所放众生离开被杀之苦、获得解脱的机会等等。 “如一滴水,投于大海,即与大海同其深广。如未到海,则勿道一滴,即长江大河,固与大海天地悬殊也。”这是印光大师在书信中对回向的开示。若只为自己,“则心量狭小,功德亦狭小矣。譬如一灯,只一灯之明。若肯转燃,则百千万亿无量无数灯,其明盖不可喻矣。而本灯固无所损也。世人不知此义,故止知自私自利,不愿人得其益。” 可能刚开始放生时,我们念回向文,往往只是念归念,但是没到心里去,有时甚至还在打妄想,连自利的心态都没有,只是糊里糊涂的。随着对放生功德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慈悲的心量逐步增加时,回向时所念的文也许还是一样,可是却承载了不一样的内涵。 不管您是否佛教徒,放生时都请让我们真诚回向,回向所有的生命都能够离苦得乐,回向这个世界变得犹如净土一般美好! 七、有关放生的问题 在放生的过程中,大家一定遇到或存在很多问题与困惑。 平时遇到问题时,只要我们能把握住放生的意乐--悲心,然后自己与自己进行一次对话:是否将抢救生命视为高于一切的原则?我的所作所为是否真正出自悲心?那么,相信原先的疑惑会犹如日出之后的积雪,消融于自心的答案之中。 在此,本文摘录印光大师《南浔极乐寺重修放生池疏》和清朝周安士居士《万善先资》中的章节(已译成白话文),以期能够和大家共同学习、掌握放生真正的精神内涵。 以下问答出自印光大师《南浔极乐寺重修放生池疏》: 问:鳏寡孤独和贫穷患难的人,我们身边到处都有,为什么不去周济他们,反倒很急切地去关心那些与我们不相关的异类生命,这样不是将轻重缓急颠倒了吗? 答:您不明白释迦如来教人戒杀放生的道理所在啊。人与动物虽有不同,佛性原本是相同的。它们因为造下恶业而沦为动物,我们因为善业而幸运地得到人身。倘若我们对动物不加悲愍体恤,尽情放纵自己杀生吃肉的话,一旦我们的福报享尽,而它们的罪业了结之时,那么我们难免要从头偿还而成为它们的口腹之食。要知道战争这样的劫难,都是因为过去世所造的杀业所招感而来的;如果没有杀业,纵使亲身遭遇盗贼寇匪,对方也会起善心,不会对我们施加杀害。又何况瘟疫、水、火……种种横祸灾难,戒杀放生的人是极少遇到的。所以说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戒杀能够使自己避免遭遇天杀、鬼神杀、盗贼杀、未来怨怨相报杀。鳏寡孤独和贫穷患难的人,当然也应该随我们自己的分量和能力来周济他们,难道戒杀放生的人,就一定不去做这一类的功德善事吗?不过,鳏寡孤独者虽令人深深怜悯,但还不至于马上就到了即将被杀的地步;而那些动物,如果不对它们进行救赎的话,眼看着就要被烹煮煎熬,成为别人的口腹之食了。 又问:动物的数量是无穷无尽的,能放生的又有多少呢? 答:要知道放生这件事,实为发起大家普遍爱护动物最殊胜的善心。希望大家都能体会理解放生的意义,胸中生起恻隐之心,不忍心再吃它们的肉。既然不吃肉,那么捕捉的行为便没有了。这样,众多水中、地上、空中的生命,能够依它们的天性在各自的生活环境中自由安宁地生活。那么这就是不放生的大放生,不正是所说的把天下作为放生池吗?纵然不能人人做到这样,但只要一人不忍心吃肉,那么无数的水陆生命得以幸免被杀,何况不止一个人呢?为了大家的现在、未来,而断去鳏寡孤独、贫穷患难的因,种下长寿无病、富贵安乐、父子团圆、夫妻偕老的缘。这正是预先进行周济,令未来生生世世永远不遭遇鳏寡等苦,而长久享受健康、富裕等快乐,这不正是所谓举国都能蒙受福祉吗?怎么可以漠然置之呢?请您仔细考虑其中的道理,戒杀放生一事,究竟是急于为人,还是仅仅为了急于救物命,这是轻重缓急倒置吗? 以下问答出自《安士全书》之《万善先资》: 问:我们放生的物命,再被人捕捉去,怎么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