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为万物生发之始,春天阳气发越,所以此时不宜再食油腻辛辣之物,以免助阳外泄,应多食清淡之菜蔬、豆类及豆制品。夏季气候炎热而又多雨,由于暑热夹湿,脾胃受困,食欲不振,如贪食生冷或食物不洁,易患痢疾、泄泻。此时饮食以甘寒、清淡、少油为宜,如绿豆汤、荷叶粥等解暑清热,西瓜为清暑解热之佳品,可常进食。 秋季万物收敛,凉风初长,燥气袭人,霜露乍降,早晚受凉易引起咳嗽或痰喘复发,此时可多食萝卜、杏仁、薏仁米粥等,以清肺降气化痰。冬季天寒地冻,万物伏藏,此时最易感受寒邪,晨起宜服热粥,选食牛羊肉等温热性食品,有御寒之功,但也不要恣意过食肥甘厚味,以免助湿生痰。*15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三因制宜’的法则,即因人、因地、因时,根据个人的体质、地域及天时的不同,而妥善运用,进行变化,如此才能达到正确的辨证论治。 食物具有四性(寒热温凉)和五味(辛甘酸碱苦),一般认为:辛味具有行气、行血和发散作用。甘味具有和中缓急和补益作用。酸味具有收敛和固涩作用。碱味具有散结和软坚的作用。苦味具有宣泄和燥湿作用。而食物的寒热温凉,是根据它们对身体产生的影响来决定的。如寒证应忌生冷、瓜果等寒冷性食物,而宜食温性、热性食物。食物有不同的性味,各种性味又归于不同的脏腑(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碱),那么,要想保持健康,就必须讲求食物的五味调和,注意食物营养的要求和宜忌,掌握其节制宜忌的规律,这样才能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防病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本文作者毕业于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1.T27.1545.674b-c。 2.《汉译南传大藏经》第64册,《弥兰王问经》二之〈第九品.第5涅槃之问〉,P.129。 3.T14.450.405b 4.太虚大师着《药师经讲记》,台北市,文殊出版社,1987年10月,PP.82-83。 5.舒诗医师着《怎样能长寿》,板桥:宇河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10月,P.109-112。 6.T54.2127.275a。 7. T46.1915.465b。 8.戴新民发行《素问今释》,台北:启业书局,1988年4月,p.462。 9.T54.2125.223c-224c。 10.黄焜璋医师着《学佛医师札记》,台北:健康世界杂志社,1998年5月,p.32。 11.T25.1509.231b-c。 12.T1.1.84c。 13.T2.125.571b。 14.T17.793.737b。 15.施奠邦主编《中医食疗营养学》,台北:知音出版社,1996年元月,p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