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五代谢绰《宋拾遗录》载:“豆腐之术,三代前后未闻。此物至汉淮南王亦始传其术于世。”南宋大理学家朱熹也曾在《素食诗》中写道:“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诗末自注:“世传豆腐本为淮南王术。”可见,豆腐已有两千多年的制作历史了,而刘安则成了名副其实的豆腐始祖。 临海“白水洋三宝”(豆腐、狗肉及馒头)之一的白水洋豆腐历史悠久,世代相传,但起源的具体年代已无史可查。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于1921年居住临海时,在《冬天》中写道:“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写得就是做豆腐时的情景。 由于当地豆腐采用的是优质的六月豆、优良的水资源及白水洋豆腐用盐卤点浆等作为原料,所以吃起来比石膏豆腐更为的软、嫩、鲜滑。久而久之,“白水洋豆腐”便成了附近县市的消费者都点名要的了。白水洋豆腐以其口感佳、营养价值高迅速占领了附近市场。“白水洋豆腐”的名气也就越来越大。 白水洋豆腐是有很广泛群众基础的。这主要原因有二:第一是由于制作工序并不复杂,只要有制作器具和原料就可,所以当地普通家庭制作豆腐就显得很普遍了;第二是豆腐的成本及售价低,而营养成分却极高,所以就深受着普通老百姓的喜欢。不管是富的,还是穷的人们,都吃得起。它不像人参燕窝等,虽高营养,但价格高,普通百姓很难接受。一直以来,白水洋豆腐都是当地老百姓家中的主打菜。 白水洋豆腐的制作步骤可分为选豆、磨豆浆、滤浆、煮浆、捞豆腐皮、点浆、豆腐成形等。明朝学者苏平有诗为赞:“传得淮有术最佳,皮肤褪尽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瓦缸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个中滋味谁得知,多为僧家与道家”。在制作各项程序中,其中点浆又是关键之关键,其次大豆浸泡时间的控制,磨豆浆时水和大豆的比例,及大豆磨好时豆浆的细腻程度;还有煮浆时的温度控制,素食,都直接关系到豆腐的质量。因此,制作者需要有一定的经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