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出家僧众参加社保原是僧人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任谁也无权剥夺。但是,有人提出了异议:认为僧人参保有积累财富之嫌疑,不符合佛陀戒律的精神,我觉得有必要再讨论: 第一、 两千五百多年前印度释迦牟尼佛创建了佛教僧团,三宝才出现在人间。既然佛教在人间,就不得不食人间烟火了。当时,印度沙门(Samana修行者)都是托钵乞食,根据印度当时的风俗习惯,佛制僧众托钵乞食以滋养色身,而以佛法滋养法身慧命,故佛教僧众也叫沙门,不过,佛陀的僧团被称为释沙门集团。佛陀时代是古印度,自然就没有“社保”一词,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国与国之间战乱频繁,人们生活根本就没有保障,僧人也常常处于饥饿之中。从佛经中知道,因为饥荒没有食物,佛陀吃了三个月的马麦。可想而知,僧众们修道生活的艰难!但是,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了,是科学的时代、民主的时代、和谐的时代、繁荣的时代,中国人人都有饭吃了,有了医疗卡,享受着社会公民权利,难道佛教僧众因为佛陀事先没有制定“社保”的相关戒律,僧人的生活条件就应该停留在二千五百年前?日日吃马麦,啃草草?这未免太不合乎人道主义,也太落后不符合时代了。大乘佛教僧团的特色是:素食、僧装、独身,这符合佛陀戒律的精神,然而,素食也要保证僧众吃饱,并没有说僧众应该天天忍受饥饿,才能体现出家僧众凡圣修行功夫的差别,才能体现僧众修道的高风亮节,才能让凡夫俗子实现心中寻找圣僧的愿望,才能让供养的信众顶礼膜拜。由于我们习惯了中国修行人“安贫乐道”的典故,觉得出家人就应该颠沛流离、头陀行、树下坐才是修行,认为僧众安居乐业太享受,太奢侈会腐化堕落。这种想法是主观刻板不符合实际,不了解寺院僧众日常生活。事实上,大多数寺院僧众生活是很清苦的,这个可以去调查。如果凡夫们这样期待僧众成为圣者,更应该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才能让僧众们安心修道,早日成圣,弘化一方,利济人群。否则,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岂不是太苛刻?苛刻到虐待人类,苛刻到没有道义的程度了? 第二、有人提出质疑:怀疑僧人参保有积累财富之嫌疑,这就如社会人士参保还不是一样有人积累财富?正常的积累财富并不是什么过失,社会提倡勤劳致富,人人理解,就不谈论了。但有人不是也积累不义之财吗?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都有可能性。但是,我们的社会有监督机构,可以举报嘛。我们不能因为社会上有此嫌疑或者弊病,就取消社会所有人的公民社保权利。我们不妨询问人民大众,大家同不同意这种主张?如果民众人人都赞同,人人都不需要社保,那我们僧众也随大流,无所谓了。既然,民众人人都有参加社保,僧众也是社会一员,参保是自然的事情,是体现社会公平、公正、文明、进步,人人有人权,和谐社会繁荣之表征,有什么好异议呢? 第三、僧众参保,利益僧众身安立命。古德云:“身安而后心安,心安而后道隆”修道者没有道粮,不具足修道的福报,怎么能修行呢?大乘佛教自传入中国就废弃了托钵乞食,所以,僧众们修道没有经济上、物资上的保障,一直依靠信众们的施舍、接济,或者种地自养如禅宗一系。甚至为了“道粮”,佛教走入误区,不是日日赶经忏替死人超度,就是给活人消灾。中国出家人依靠经忏的生活方式由来已久,为民国初年的太虚大师等所痛恨,净化人心的佛教成为社会的诟病,被社会谩骂为“死人佛教”,僧众被世人讥嫌专门超度,岂不是冤枉佛陀自利利他的一代时教吗?然而,在我二十年出家的生活中,我深刻的感受到经忏方式是佛教僧众为生计不得已而为之的末路。尽管,深受太虚大师的影响,本人从来不做经忏,发愿宁可饿死也不以经忏为生。况且,当初出家并不是为了饥饿没有饭吃,是因为佛法太好,愿意发心弘扬利益人群。因此,在经济没有保障的情况下一路坚持走来,忍受饥饿多年,岂是常人能忍受之事?那些有经济保障而又日日有饭局吃得百味都厌烦了的人,“朱门酒肉臭”哪里会了解一个平凡僧众的穷困生活?我们不能只看到某些寺院住持很富裕就以为所有的僧众都吃得太饱,参加社保会有积累财富的嫌疑。应该实地调查寺院的经济情况,再来发言,不能“站着说话不腰疼”,妄加猜测。而且,从佛教历史上可以知道,大乘佛教僧众日常生活的艰难,历代高僧中不是有很多都是因为营养不良而早逝吗?远的就不谈,近代有名的弘一大师持律严格,以前看过一个资料说:大师是因为营养不良而早逝的,这不让我们扪心自问,不让我们难过吗?作为僧众中一员,我个人的感受就是二十年出家常受饥饿,在食物有限的情况下,为了保持生命延续修行,我学会了喝自来水充饥。曾经去一些禅修中心禅坐,十天、半月除了早上喝一杯豆浆外,几乎都没有吃东西,饿到眼睛发黑,当然,禅定效果也不好。禅修中心给的食物太有限了,就是“啃草草”也没有保障啊! 出家僧众,真正修行者的生活艰难不是一般常人可以体会得到。我们为了佛教信仰的纯洁性,为了佛教的神圣性,很多真正修行的人都在坚持着这个信念,大家心照不宣。就是苦难重重,我们仍然这样在坚持着,用我们生生世世的生命去修行,并实践着菩萨道,自利利他,服务社会人群。 第四、僧众参保,实现“生有所依,病有所靠,老有所养”。我们年轻的时候努力修行,服务社会人群,把自己的青春岁月贡献给了众生,给了寺院。刚出家时,寺院在复建,我们搬砖挑瓦,做很繁重的劳务,还坚持着过午不食。所以胃就出了毛病。那时年轻,可以用青春做抵押,忍一忍就过去了。如今,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渐渐老了,被人嫌弃了。既然,生老病死是自然的法则,不管是凡是圣的僧众也一样会老去、会生病,所以,让寺院弱势群体的贫困僧众参保,实现“生有所依,病有所靠,老有所养”,有利益僧众安心用功办道,服务社会人群。否则,因为晚年无依,很多僧众就不得不另谋出路,节外生枝,造成僧众流动性大。甚至部分寺院僧众或者社会假冒僧众的流民,为了经济利益不单在社会赶“经忏”,而且,做出种种非法的事情,沦为社会恶势力,祸害民众社会,使整体佛教饱受社会诟病。如果僧众参保,身心安定,安居乐业,安住寺院修行,这样肃清社会假冒僧众就比较容易得多。因此,站在佛教整体发展的大局,我深深的感受到僧众参保的必要。最起码有了基本生活保障,对真正修行的僧众是一种保护,难道我们的社会不需要真正修行好的宗教师?一个好的宗教师可以弘化一方,利益一方百姓,利益社会的安定团结。 在此,我愿意为所有真正修行而又平凡、穷困交加的弱势僧众们呼吁: 各位仁人志士大德啊,请尽快落实僧众参保的问题,不要再阻碍僧众的公民权利。为自己修善积德、为社会安定团结和谐,做该做的,该尽的义务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