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初中学生跳楼事件——这一回发生在南京:手机在初二课堂响起,老师生气地批评了带手机的男生,并找来家长。家长暴怒之下,对孩子拳脚相加,“差点把牙齿都打掉了”,孩子便从四楼一头跳下。 所幸,孩子没有性命之忧,但“多处骨折”,伤势不轻。 中学生跳楼事件绝非个案,上海最近发生的一起是一个初二女生被老师严厉批评之后,回家从11楼一跃而下,瞬间便天人永隔。 怪老师?教育方法失之简单甚至粗暴? 怪家长?管教粗疏,沟通不够? 怪孩子?心态过于脆弱,一触即溃? 怪社会?网络暴力游戏、打斗言情影片之类,让孩子把生命看得过于淡漠? 也许,单怪任何一方,都有失公允。当然,素食,不同的个案,当事各方的责任轻重也迥然有别。但是,绝非孤例的初中学生轻生事件提醒我们:处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状态,急需充分关注。 有心理学家把青春期又称为“青春危险期”或“消极反抗期”。 十三四岁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恰如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迷惘地打量周围和自己的内心,容易进退失据。而这一代90后的青春期,恰恰又与处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的国家不期而遇——迷惘叠加、诱惑倍增、价值观多元,而埋头于工作和生活压力的成年人,疏忽或无暇走进孩子们的青春期“心理胡同”,一旦有偶发事件的刺激,这个不可预测的青春危险期便可能陡然失控,酿成恶性事件。因此,这一时期也是吸毒、性罪错、心理异常、自杀、犯罪的高危时期。 事实上,“危险期”中的主角,经常也是身不由己地苦恼着。他们面对自己日长夜大的身体悲欣交集,面对自己忽然对异性产生的异乎寻常的兴趣不知所措,他们不由自主地一反常态,对长辈采取消极反抗的态度,不由自主地忽喜忽忧、暴躁易怒,甚至否定以前发展起来的一些良好习惯和规范。成人的独立渴求与儿童的依赖惯性撕扯着他们,在相互矛盾的心理状态中挣扎的他们,有一点却是不容置疑、不容践踏的——那就是对尊重对平等对被理解极为强烈的渴求。 他们在突然长大,他们需要老师和家长极大的耐心和开放的胸怀,渴求肯定和赞扬,渴望铸就一生的自信、自尊的基石。 在美国,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由专门的学校心理学家承担。他们在心理学和教育学两方面都受过专业的训练,努力将教师、家长和心理健康专业人士联合在一起,保证每一个孩子在一种安全、健康、充满合作精神的环境下成长。他们工作的最高准则之一,是尊重每一个孩子的隐私。 但是,在中国,老师和家长在总体上对孩子的青春期心理生理变化都处理得失之草率。分数和升学几乎变成了对青春期孩子的唯一要求,漠视孩子们的隐私和尊严。没有任何心理学知识的老师可以当众直斥学生的隐私,没有平等意识的父亲可以当众暴揍一顿孩子以泄愤。而长期得不到及时情绪疏导和专业心理辅导的孩子,自尊心日益脆弱而不堪一击。有的学校尽管建有心理咨询室,也一度有学生排着长队希望到心理老师面前倾吐心事。然而这往往成了昙花一现,心理室的门相继对学生关闭,而青春期学生的心房,也渐次对成年人关闭。 什么时候,成年人才能学会平等地、平和地对待孩子、哪怕是犯了错的孩子呢? 当居高临下、滥施威权成了长者不容置疑的权力,在物质生活中倍受呵护的青春期孩子,心灵却日益被粗粝的沙石磨得脆薄。 我们,还能继续漠视这样的“漠视”吗?还要等多少个孩子“跳”下去,我们才能反思青春期教育的严重缺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