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论说疾病的总因 佛教的医学是面向大众的,因此佛经中关于病因的分类,就非常直观朴素,通俗易懂。这也与当时整个社会的医学知识水平密切相关。但对于疾病总因的概括,却是不错的。这就是无明。 无明,是一切生死烦恼的根本,是无量惑业苦生起的根源,《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称:“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迷法界而起三界业果。”业病、烦恼病都由此而起。 俱舍宗、唯识宗将无明具体为痴烦恼,为一切烦恼之所依。《成唯识论》卷六谓:“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长阿含经》卷十大缘方便经载,世尊告阿难曰:“阿难,我今语汝,老死有缘。若有问言,何等是老死缘?应答彼言,生是老死缘。若复问言,谁是生缘?应答彼言,有是生缘。若复问言,谁是有缘?应答彼言,取是有缘。若复问言,谁是取缘?应答彼言,爱是取缘。若复问言,谁是爱缘?应答彼言,受是爱缘。若复问言,谁是受缘?应答彼言,触是受缘。若复问言,谁为触缘?应答彼言,六入是触缘。若复问言,谁为六入缘?应答彼言,名色是六入缘。若复问言,谁为名色缘?应答彼言,识是名色缘。若复问言,谁为识缘?应答彼言,行是识缘。若复问言,谁为行缘?应答彼言,痴是行缘。阿难,如是缘痴有行[4] ,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忧、悲、苦恼,大患所集,是为此大苦阴缘。”这就是著名的十二因缘,描述的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以无明痴烦恼为根本。 (一)无明痴,指无智、愚昧。 (二)行,即身、语、意三行,亦称三业。因无知无明而作的善恶行业。 (三)识,即六识。 (四)名色,指识之所缘的六境(色、声、香、味、触、法)。名者心法,心法不能以体示之,但以名诠之,故谓为名。 (五)六入,即六根。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入是涉入之义,谓根境互相涉入。 (六)触,根、境、识三者的和合名为触。有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等六触。 (七)受,对事物识别苦乐而有感受。即六触所生的六受。 (八)爱,对苦乐受所产生的爱憎之念。 (九)取,爱欲愈盛,驰驱诸境,取求所欲。自爱产生的实际行为就是取 (十)有,业有与报有。依爱取之烦恼,作种种之业,定当来之果。 (十一)生,依现在之业,于未来受生。自有产生新的生。 (十二)老死,代表一切的苦恼。生以后会产生老死等苦。 《杂阿含经》卷十四论述道:“云何有病如实知?谓三病,欲病、有病、无明病,是名病。如是病如实知。云何病集如实知?无明集是病集,是名病集如实知。云何病灭如实知?无明灭是病灭,如是病灭如实知。” 集,是集起、招聚之义,即事物集起的原因,有原因及理由的意思。无明是病的总因。 灭,灭尽、息灭之义。涅槃之体也名灭。无明灭尽,病也随之消灭,就是涅槃。 《摩诃止观》卷六中说:“无明心与法性合则有一切病相。” 现时代,素食,导致疾病的具体原因更多更复杂,但总的原因仍是我们的无明。我们共业所感的环境不断被我们自身所污染,从而导致入口的食品受到污染,呼吸的空气受到污染,身体发肤也受到不良环境的侵蚀。环境的破坏,引起气候的异常,地球上的“四大”就不调和,何况我们的人身。我们将放纵自己视为解脱束缚,各种行为五花八门,心灵的污染也就随之而来,各种烦恼难以挥去。综合作用的结果,各种新病怪病层出不穷。要改变这种状况,防患于未然,就要在因地上下功夫,从根本上入手。不能等疾病来了,才急着去投医、忏悔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