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篮观音及延州女子的傅奇,其实可以在佛教中找到根据。然而一般人主要是经由民间故事及宝卷得知。如《鱼篮宝卷》、《提篮宝卷》、《卖鱼宝卷》、《西瓜宝卷》和《观音妙善宝卷》。有关这个女主角的生平细节﹙如生日、年岁及身份等﹚,都是根据妙善的故事写成,而它的发展却是从陕西移到江苏、浙江,这说明佛教信仰已在沿海地带生根发展。在这些宝卷中,观音首次以卖鱼老妇的面貌出现,观音又老又穷的形象是始于宋朝之后,从明朝开始,她便被称为“观音老母”,这可能是受到当时民间教派奉“无生老母”为主神的影响。很少画家将观音画成老相,除了丁云鹏“观音五相”的最后一相,在这幅画中,观音是位苍老严肃、身著白衣的妇人,坐在靠海的山岩中。
其他几种宝卷都保留著这故事的主要情节,但也有配合当地习俗而做的适当改变。所有故事的共通点就是对鱼篮观音的造像给予合理的解释,且记载鱼篮观音在当地盛行的景况。事实上,有关鱼篮的主题,并没有在所有形容观音为一富有诱惑力女子的宝卷中出现,如在《观音妙善宝卷》以及《西瓜宝卷》中,观音并不是个卖鱼妇,反而强调她是个身著白衣的年轻寡妇。也就是在十世纪后,广受膜拜的白衣观音形象加诸于马氏及鱼篮观音之上,这是个很好的例子,可看到晚近宝卷的综合性,作者自由地把来自不同传统的故事凑和在一起。
白衣观音
观音的另一个主要形象是白衣观音。依笔者之见,送子观音应是白衣观音的变体。白衣观音一直是学者争辩的主题,如马斯培罗及陈观胜视祂为密宗女神潘达拉娃西尼(白衣女神),且是白多罗女神的中国化(白多罗是观音的首要女性配偶,西藏佛教的女神)。陈观胜说唐朝时祂被引入中国,进一步转变成保护生殖的女神,因祂属胎藏界曼荼罗,中国民间宗教从佛教中移用了祂,将“胎”一词望文生义,使祂变成送子观音。
罗夫.史坦不同意上述的解释,他认为潘达拉娃西尼不应和白多罗混淆在一起。他有两个主要的论点,首先他认为白衣观音第一次出现是在六世纪时译出的《陀罗尼集》中,而非马斯培罗所说的八世纪经典,此神的外貌在六世纪的经典中也有清楚的记载。祂没有特定的性别,穿著白衣坐在莲花上,一手握莲花(不是杨柳枝),一手持瓶,头发往上梳,这大概是观音造像的经典基准。白衣观音画像的文献记载自唐至宋均有,但他们从未精确地描写造型,所以无从知晓此经的描述是否一直被遵守。
史坦第二个比较重要的论点是,在唐朝译入的有关“佛母”或佛陀女性化身的密教经典中,同时提到白衣(潘达拉娃西尼)和白多罗,白衣是以观音为首的莲花部的母亲,祂又称为“白居”,因祂住在一朵白色纯净的莲花里。有些经典形容白衣坐在莲花上,垂下的左手拿著套索,举起的右手拿著般若波罗密多经,这和早先著白衣拿著莲花和瓶子沉思的形象大不相同。白衣也与白身不同,白身与其他神环绕在不空绢索观音四周,坐在普陀洛迦山上。让事情更复杂的是在胎藏界曼荼罗中,位于观音宫中的三个女神──白居、白身和大明白身,全都身著白衣,所以全都能称作“白衣”。白色是开悟心灵的表征,而诸佛菩萨狴挬撮z而生,居住在观音宫中的莲花部女神之所以都是白色,因为她们是诸佛菩萨的“母亲”。
从十世纪以来,白衣观音在雕刻、绘画、诗歌等受到广大的欢迎,祂常被描写成戴著白色长而飘逸的披风,帽子有时盖住头。中国人于十世纪开始信奉祂,固然观音崇拜和密教经典中潘达拉娃西尼很可能有关联,但我们没有明确的证据,因中国的白衣观音和密教仪轨并没有直接关系。除了陀罗尼以外,赞颂祂的经文没有任何密教的成分。祂似乎是在多罗、准提和其他密教神祇之外独立发展而成,我确信祂的崇拜是由于一些中国撰造的经文将祂描述成灵验的送子女神或生殖女神,祂本身虽不具性别,也从未作母亲,但祂将小孩送给别人。这个区别可以心理学家凯伦.佼尼说的话为准则:“祂是代表母性慈爱心的表征,但不是代表母性。”
这些本地撰造的经文一般都称为《白衣观音经》或咒,它们都很短,一律附有咒语。人们坚信念或背诵这些经文一定有灵验,其中最著名的是“白衣观音(大士)神咒”。在十一世纪它就已流行,直到今日仍广泛地由信徒印制赠送。另外,《观音十句经》时常和前者合并在一起而有数种不同的名字,如《观音梦授经》、《观音保生经》、《观音救生经》。这经文也可追溯到十一世纪,据说是由白衣观音传授给她的虔诚弟子,人们相信持诵这些经会自各种痛苦中解脱,但经文并不特别和生育有关。
允赠小孩(特别是男孩)的能力,记载在另一部经文,这部经也有许多不同的名称,最普遍的是《白衣大士(观音)五印心陀罗尼经》。若长久期待男婴而未得,持诵此经就可得男,且这男孩会以特别的方式降生,最早的例证可追溯到唐朝,这或? 可以解释经文的起源。
唐朝有位住在衡阳的仕绅,他年岁已高但膝下无子,为求子而到处祈求。有天他突然遇见一位老僧送他《白衣观音经》。僧人告诉他任何人只要持诵此经,所有愿望将会满足,假如想要有子,就会得到聪慧的儿子,此子出生时将会“白衣重包”。此后他和妻子虔诚诵经,数年之内有了三个儿子,全都以“白衣重包”的方式出生。当衡阳县令闻知此事后,也捐钱印制发行此经而获得子嗣。
很多附于这部经的奇迹的特性值得注意。第一,虽然有些事发生在十一至十三世纪,但大部分集中在明朝,尤其是明末,所以,将白衣观音当作送子观音崇拜的信仰,坚固地在中国建立起来的时间,应在一四○○至一六○○年间。第二,作为画卷封面插画的木刻观音通常是坐著,腿上抱著婴儿。十七、十八世纪福建出产的白磁制品与象牙雕像可见典型的送子观音像,送子观音和圣母玛丽亚、圣婴之间的相似点引起广泛的注意,而这种圣母像也在这两世纪于欧洲部分地区流行。早在十三世纪基督教传教士就曾来过褔建、广东,而在十六至十八世纪间,大量的西班牙商人和传教士携带西班牙和北欧的雕像到中国,他们也请中国工匠雕刻基督教的造像,其中大都是圣母玛丽亚与圣婴,这些工匠以漳州、褔州和广州占最多数,而这些也是塑造送子观音的地方,因都是相同的工匠来制作宗教方面的图像,所以圣母长得像中国人,观音看起来有点“哥德式”,一点也不令人惊讶。〈普门品〉中谈到观音会送子,然而在明朝以前,即使描绘观音是女性,也很少有手抱男婴或将男婴放于腿上的图像,这图像的基础来自佛经的典故,但艺术的表现可能受到圣毌玛丽亚造像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