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古印度舍卫国祇树给孤傲园弘化时,有一天,一位比丘来到佛陀的住止之处,敬服地顶礼佛足后,退坐一旁,然后向佛请法:“世尊!常听闻佛说‘大丈夫’。叨教世尊,什么样的修持足以称为大丈夫,又怎样不能称做大丈夫呢?” 佛陀汇报比丘:“太好了!你能问如来‘大丈夫’的真义。请细心听!而且专心思惟我所说的原理。” “假如比丘齐集心念专注修习身念处观——观身不净,当他修习身念处观后,心田如故离不开各种欲望,不能从中获得脱节、尽除统统有漏烦恼,这种修行人就不能称其为大丈夫。为什么呢?由于心被欲念缠缚,不得脱节。再者,假如比丘修习受念处观——观受是苦、心念处观——观心无常、法念处观——观法无我,然则心田如故离不开各种的欲求、想望,不能得脱节、尽除统统有漏烦恼,这种修行人也不能称其为大丈夫,为什么呢?由于心被各种欲念缠缚,不得脱节自在。” “假如比丘专注同心用心修习身念处观,素食,心因此可以或许阔别各种欲望而获得脱节,并尽除统统有漏烦恼,我嗣魅这种修行人,足以称之为大丈夫。为什么呢?由于他的心已经获得脱节自在。沟通的原理,假如修行人修习受念处观——观受是苦、心念处观——观心无常、法念处观——观法无我,当他依身、受、心、法四念处专注修持、落实观行,使心阔别贪爱、欲染,并从中获得脱节、尽除统统有漏烦恼,这种修行人足以称之为大丈夫。为什么呢?由于他的心已经脱节烦恼缠缚,获得自在。以是,这就是大丈夫与非大丈夫的区别。” 佛陀开示后,在座的比丘们闻佛所说,皆法喜布满,顶礼佛足,退而拜别。 典故摘自:《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六一四)》 省思: 《大般涅槃经》中佛告阿难:“如汝所问,佛涅槃后,依何住者?……阿难!统统行者,该当依此四念处住。”行者对付外在地步及自身,当以“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念处,在行住坐卧中精勤思惟,触物即照,以正智、正念调伏凡间上的贪着、忧恼,进而从有念到达无念,心始终安住在觉性上,日久功深,定能漏尽无明烦恼,成为真正离欲脱节的大丈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