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对我说,中国人是很残忍的,因为有一些事件被媒体报道出来,场面确实很悲惨,这让人感到中国人是残暴的。但是在中国,我却遇到了这么多真心关心动物关爱动物的人,他们为动物做了很多很多事情。关爱动物、保护动物远远不只是西方的概念,而是存在于中国的文化、信仰当中。我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人知道,中国传统中有深植于民族内心的对动物的关怀观念。 在唐朝每月有十天禁屠 实际上我们确实在中国的历史上发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对动物的关怀和同情。中国历史上对动物有过的同情和道德实践真的让我吃惊。老实说,我们这代人对历史的了解非常可怜,在我翻查中国的历史时,我们确实发现,中国古人曾经有过非常好的道德上、政治上的爱护动物实践。最令人动容的就是从南北朝开始,一直到整个唐代都在实行的“断屠”制度。在人类历史上,恐怕也很少会发现这种思想和实践。但是在中国,同情动物的思想方式导致治理上的实践,历代都有,直到清代。在诏书、法典、律例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很多防止动物受到过度利用的规定。今天,很多人认为,保护动物立法是西方的东西,但其实,保护动物的律令诏书和法律,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早已经存在了。有一些很好的法律规定,比方断屠、不能屠宰孕子母兽、幼兽没有长大不能宰杀等等。 在唐朝的近290年历史中,如果不是战乱年代,一年里有三个月、每个月里有十天是要禁止屠宰动物的。这个仁慈的制度固然是受到佛教的影响,但是如果没有中国历史上仁民爱物的传统,没有一种推己及人、推己及物的伦理关怀也不可能出现。断屠制度在别的国家有没有出现过,我没有研究,但在中国历史上,却延续很长时间。大唐的历史能够那么辉煌,我想跟它具有非常深厚的慈悲和仁爱精神是很有关系的。 中国文化是讲究仁爱的,成就君子人格,仁民还不够,还要爱物,所谓仁民爱物。因为在中国的早期传统中,人与动物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孟子所讲的不忍之心,就是从人对动物的不忍开始的,人的不忍之心是要推及到动物的,他看到梁惠王对作为牺牲的牛生出不忍之心才讲一番道理,并把这种不忍之心和实行仁政联系在一起。这样的例子在中国的历史上比比皆是。 到宋明理学,张载讲“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更进一步了,民是我的同胞,物包括自然、动物是我的朋友。这种关系我们今天理解起来都非常难。对照今天的中国人,我很难相信我们曾经有那么好的历史。今天的社会里有那么多对动物的虐待。一直到新儒家,仁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血脉。这个血脉如果断掉了,我们文化的血脉也就断掉了。 现在讲恢复传统文化,很多只讲汉服唐装和琴棋书画,这些固然是中国文化,但其实更重要的是贯穿中国文化中的仁爱精神,如果缺乏这个,恢复的传统文化不过徒具形式,没有精神血脉了。(文:莽萍) 莽萍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史硕士,现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中国动物福利事业倡导者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